酒,是中国几千年来,祖祖辈辈都非常钟爱之物,喜爱到已经不能再喜爱,祖先们为了赞美它,给它留下了非常优美的诗篇。
在文化的海洋里,没有人愿意当个“旱鸭子”。所以对剑南春酒的感悟,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多会喝酒,在中国的汉字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韵味,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字组合,可以传达出的故事、情感不计其数,当然也包括人们对美酒的感受。
不管是史学家还是诗人,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不同的酒韵,这里面有对自然的感叹,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品味剑南春,就如同在阅读一本人间词话,领略人生匆匆数十载远远无法领略到的记忆。所以,我们在剑南春的酒里,品尝出山水的悠远、生命的细腻、时间的历练,都是理所当然的了。
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一千余年的岁月,可就是这些文字,完全不顾时间的阻挠,依旧诚恳地记录着专属于剑南春的国酒记忆,让我们可以如此真实地领略到大唐国酒的熠熠光辉。
1500年不间断传承的酿酒活文物
《酒法》有载:“酒之所兴,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
关于白酒的起源,我们无法确定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但可以肯定的是,酒的诞生,离不开食物的储藏。
为了储藏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诸多科技化的方式,然而那些传统而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的味道。酒,就是得益于这种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窖池。
1500年,时间的光芒
1985年6月6日,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却在天益老号酿酒作坊的地下窖池中产生了传奇,一块镌刻着“永明五年”四字铭文的纪年砖揭开了天益老号1500年的神秘面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1500年可以“树”出怎样的天益老号,我们已经无法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清楚。但是,当一抹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在这中国规模的古窖池群上的时候,上面泛起的金黄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被时间深深镌刻在这上面的光芒。
如今那块纪年砖似乎已经“功成身退”,安静地陈列在剑南春的博物馆中,享受着人们的惊叹与敬仰,即便它只是706口窖池中不计其数的石砖之一,这是它应得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