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字,山包海汇;一个“藏”字,地负海涵。“藏”在中国文化里无所不在,它是人生在世的“藏器于身,藏巧于拙”,让人时刻隐藏自己,保持内敛和含蓄,在需要时,一鸣惊人;戏曲里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半藏间,眼波流转;白酒里的“酒之精妙在于藏,藏之灵地在于洞”,让时间淬炼酒的价值。
历史,是一种隐藏的力量,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轨迹。
所以历史需要记录,需要书写。
西汉,有一个人将写一部史书,当做自己的至高理想,即是身陷囹圄,遭受不堪之辱,他仍矢志不渝,最终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他就是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他忍辱含垢完成的史书就是《史记》。
孩童时期,在父亲影响下饱读诗书
司马迁,字子长,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在夏阳龙门,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孩童时期,就跟随在父亲司马谈,去京城长安。他的父亲学识非常渊博,曾跟随唐都学习天文,跟杨何学习《易经》,跟黄子学习道家学说,可以说是精通天文地理。
受父亲的影响与教导下,10岁的司马迁开始学习历史和古文,他师从当时颇负盛名的学者董仲舒和孔安国,研读《尚书》、《春秋》等史书,进而博览古代典籍,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漫游是养藏之力,也是生活的大智慧
在研读史书过程中,司马迁发现,凭借文字,并不足以让人了解与认识真正的历史。20岁的司马迁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
意气风发的司马迁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开始了次大规模的游历。在那个交通极为不方便的时代下,司马迁披荆斩棘,不停奔波,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时而俯下身子,仔细聆听一个又一个老人,讲述那些历代英雄人物,散落在民间的事迹。
漫游,是养藏之力,也是生活的大智慧。在壮丽山河遗闻古事的熏陶下,那个意气风发,心存志远的少年,在结束次漫游之后认定:今生只做一个坚毅的历史执笔人。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记录历史故事。
斗志昂扬的司马迁,正如新蒸馏出的原酒,充满阳刚之气,让人觉得有点“冲”!唯有经过漫长的的贮存与陈酿,在时间中褪去浮躁与冲动,使酒体日趋成熟、平和、细腻、柔顺和温润,香味也渐渐显露出来!
时间酝酿了酒香,也打磨了人的意志
十几年的漫游和考察,使司马迁饱览了祖国的河山,搜集了大量的传闻逸事,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胸襟,同时促进了他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观念的形成。
回到故地长安,司马迁当上了汉武帝的近侍郎中,长期跟随在汉武帝的身边,但这也为司马迁引来杀身之祸。
公元前99年,“李陵事件”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在满朝文武皆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因站在道义方面,直言不讳的说“李陵之所以投降,定是想寻找机会报答汉朝”,被打入大牢。
在大牢里,狱卒的棒槌拷打,阉割的身心之痛,使司马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残暴。
因此,在出狱后,司马迁无心做官,更专注于创作,经过13年时间的打磨和两代人的传承,《史记》全部完成,共130篇,52万余言。
司马迁忍辱负重创作《史记》历史故事,告诫我们,人生如酒,酒如人生,唯有历经漫长岁月的淬炼、打磨、沉淀,生命才更加醇厚、老熟。
时间酝酿了酒香,也打磨了一个人的意志。就像洞藏酒一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洞藏的时间越久陶香越是四溢。
洞藏酒,从恒温恒湿的地下酒窖中汲取营养,在优秀的7000年仰韶文化中获得灵感,让每一口陶香都潜藏着历史的味道,每一滴佳酿都源自匠心的传承。
该二维码7天内(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请使用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