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不相信鸡汤和说教,压抑扭曲的情绪总得有出口,他们不是在躺平和内卷间横跳,就是在佛系和发疯中徘徊;他们不是嫌领导画的饼太硬,就是对上司的PUA一眼看穿、油盐不进。
他们嘴上说着“发疯能解决大部分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却在社交软件上悄悄跟着实力大神学习打卡;他们接到的不是改天换地的指令,却要在996里时刻stand by;他们从小羡慕电视剧里拿着笔记本电脑和咖啡在机场飞奔的白领,长大后终于含泪实现最初的梦想……他们不迂回,很通透,他们活成了大部分70后、80后们渴求的模样。
面对复杂的世界,年轻人有自己的理解和相处方式,前辈的经验也许重要,自己的体验更加可贵;他们摸索着趟进人生的长河,在骂骂咧咧中拥抱明天,在简单粗暴中看清真相,在打破规则中解构,在质疑反叛中重塑价值——他们的恣意有年轻兜底。
而大部分中年人呢,连发疯的机会都没有。
网上有个段子,一个公司里最听话的就是40来岁的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有养家压力,有房贷车贷,不敢轻易辞职;所以可以把重活累活都交给他们。
乍一听很幽默,细细想却心酸。中年人三个字本身就是沉重的,过了张扬的年纪,却还没有安逸的资格;甚至在很多行业,年龄增加的不是资历,而是尴尬,永远有更年轻的人排队拿着取代的号码牌。
苦楚越是无声,沉默越发震耳欲聋。电影《八角笼中》中有这样一幕,苏木和马虎赢了比赛归来庆祝,给教练向腾辉买了双新鞋感谢,他穿着新鞋子步伐轻快地去找私立学校的领导谈孩子们的入学问题,几经拉扯等来的却是狮子大开口的冷漠;后面不得已将孩子们转入新的俱乐部,明知此举非良策,他却只能就着酒咽下无言的痛苦……单纯的孩子们无法理解他的决定,就像当时的他无法决定彼此的未来。
如你我所愿,电影的结局总是美好的。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中年人用力地使劲活的动力。我们清醒地明白生活不是电影和童话,但总得做些什么,总得为之博一把,总得在无声的日子里保持热切的期盼,总得给疾行的自己一个交代。
45岁还在挤地铁上班?说明你没有失业,而且在大城市上班;
每个月辛苦还房贷车贷?说明你已经拥有了大部分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常常为酒局应酬烦心?说明你是许多人价值链上关键的一环;
辅导孩子作业很痛苦?说明你有健康的孩子,稳定的家庭……
所以人到中年,韧性一天天便修炼出来了。只要有一口心气提着,生死之外都是擦伤。当年轻人开始迷信玄学的时候,中年人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神佛;尽管荆棘载途,越过后就是中流砥柱。
世界离不开中年人,就像李白离不开酒,可乐离不开二氧化碳;如果说年轻人流行的发疯哲学背后,是对陈旧规则的革新;那中年人就继续坚定地一往无前吧,继续发光发热,发愤图强,总能发扬踔厉,发财升官,发家致富!
该二维码7天内(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请使用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