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日本微生物学教授坂口谨一郎认为,酒曲堪称与中国四大发明相媲美的第五大发明。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酒曲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在此之后不断发展并开始普遍应用。
人类最早接触的酒类应为果酒与乳酒,是水果、乳品经自然界酵母菌发酵的产物。后来随着人工酒曲的制造与应用,它使人们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将粮食,转换成“天之美禄”的酒。
充满智慧的“人工制曲”
曲是酒之骨。酒曲中的菌和酶催化谷物的转化和发酵,决定了酒的浓度和醇香,制曲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是世界上较早的保存微生物及其所产酶系的技术。
制曲,作为酿酒的道工艺,自古就有“有美酒,必备佳曲”一说。
古人在酒曲制作方面,也进行了艰难的求索。古人用酒曲酿酒的历史,从仰韶文化时期已产生,远超传说中的“历史人物造酒”的年代。
在仰韶文化早期已有了储藏谷物的窖穴,因储备条件不佳,不具有防潮防湿效果,致使所存放的谷物易受潮发芽。先人们偶然发现在把粮食霉化或发芽之后,便具有了糖化能力,这个物质就叫是曲蘖。自然曲蘖酿酒,是一种自然发酵的现象。
曲,酒母也。用曲酿酒可以同时产生糖化和酒化的作用,而用蘖酿酒仅能产生糖化作用,所以两者所制之酒,浓度(酒度和糖度)不一。由于蘖造的酒“味薄”,在商代时已经消亡,造糵、用糵方法,也随之消亡。
商代的酒不但品类有所增加,而且酿造技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即曲、蘖的分离。经过不断地观察实践,商代人发现蒸煮过的谷物更易生霉成曲,这是中国人工制曲技术的新突破。
人工制曲技术的发明,改变了过去仅糖化的单边发酵制酒的历史,开启了边糖化边酒化的复式发酵制酒的新时期,为我国独特于世界的酿酒方法--“酒曲法”和“固体发酵法”奠定了基础。
所谓固态发酵法,就是在整个酿酒过程中,从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过程中几乎是滴水不用的。固态发酵法酿酒,也是我国最广泛的民间传统酿酒方式。自此,我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日益成熟,由谷物天然酒,进入到人工制造酒曲发酵造酒的新阶段。
人工曲蘖的出现和酿酒技艺的提高,使得从商代开始的酿酒作坊,已形成一定规模,且分布范围广阔。从仰韶先民发现自然曲蘖酿酒,到模仿制作出人工酒曲酿酒,其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是我们历代祖先用智慧与汗水努力的结果。
薪火相传的“制曲工艺”
翻开我国白酒文明酿造史,就会发现,在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无不闪烁着制曲酿酒人对仰韶文化时期酿造技艺的创新与探索。
在仰韶先民用自然曲蘖酿酒的基础上,智慧的我国人民还发展了散曲、饼曲、红曲等。
先秦时期的酒曲都为散曲,一直到汉代才出现饼曲。散曲是酒曲最自然的状态,因为酒曲的原料谷物都是粒状的,谷粒经过加工就制成了散曲。汉代到北魏时期酒曲制造的特点:是完成由散曲到块曲的飞跃。
唐代出现了红曲酿酒的端倪,以红曲酿酒,酒液会呈鲜红的色泽。此外,唐宋酒曲制造技术在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宋代酒曲制造已十分成熟,突出表现在小曲制造工艺的改进。
同时,唐宋时期,酒曲中加入中草药的种类大幅增加。这些中草药,对酒曲中有益菌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古人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
元代蒸馏酒开始普及,于是专用于蒸馏酒酿造的大曲,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小曲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而今,大多数名优白酒依然采用着传承千年的大曲工艺,其中包括以仰韶彩陶坊为代表的陶融型白酒。仰韶陶融型白酒在酒曲的使用上,是业内少见的混合曲,包括大曲、小曲和强化麸曲三种。
不同的酒曲,决定着白酒不同的风味。仰韶陶融大曲包括高温曲和中高温曲,高温曲以小麦为原料,为酒体提供了酱香味和焦香味,中高温曲以小麦、大麦和豌豆为原料,使酒体有明显的花香和麦香。
同时,仰韶大曲的曲坯块头大,原料成本高,发酵周期长,所酿酒质自然出类拔萃。多曲并用,成就了仰韶陶融型白酒酒体丰满绵柔、细腻协调的口感。
仰韶陶融香型白酒,酒体由九种高品质原粮,以仰韶酒业集团独创的“陶屋制曲、陶泥发酵、陶甑蒸馏、陶坛储存”四陶工艺酿造而成。
粮融、曲融、工艺融,三融成一“融”,形成中国白酒第十三种香型中华陶融香。这不仅凝聚着仰韶酒曲的工匠精神,也是仰韶酒业新时代对传统酒曲的薪火相传。
在中国酒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仰韶酒业在仰韶先民制造酒曲的工艺基础上,不断改进,其制曲工艺也处于持续的演进中。在“好曲才能酿好酒”观念的影响下,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千年"制曲工艺",做到每一块都是高质量的曲块,酿出更高品质的酒。
该二维码7天内(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请使用微信扫描)